主页 > 性病学术 > 艾滋病 比HIV更可怕的是“恐艾”!

比HIV更可怕的是“恐艾”!

阅读数:            发布:2023-03-29

比HIV更可怕的是“恐艾”!

随护APP2020-03-24

假如问你:

如果你发生了高危行为,会恐艾吗?

我相信大多数人会说,

“会”!

这是一种正常的表现。

毕竟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根治HIV的方法,

人们对它有一定恐惧是正常的。

就比如某淘宝HIV血液试纸评论区,充斥恐艾情绪,评论区也成了大型忏悔现场。

这些人的恐艾情绪好理解,因为曾经有过高危行为,所以十分担心感染HIV,会感到十分的紧张和害怕。如果最终HIV测试结果是阴性,排除了HIV感染,他们的恐艾情绪也随之解除,劫后余生,恢复到正常生活,这种恐艾表现是正常的。

然而有两种的人的恐艾表现却是不正常。

1.一种人是本身并没有发生过高危行为,却产生了一种非测不可的心态。只是看到了一些艾滋病的科普就往自己的身体状况上联想,或是听说认识的人里有人患病,顿时产生了恐慌。

恐艾_美国恐艾专家 恐针头_恐艾脱恐

2.另外一种人是在一次高危性行为后,总怀疑自己感染了HIV,经多次艾滋病病毒检测均为阴性,可仍然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毒。

曾经就有一名女性恐艾者,因一次高危性行为后担心染病,反复去多家医疗机构检查。两年的时间,前前后后加一起做了20次的检查。但她还是坚信自己染病,认为所患的就是一种新型的艾滋病病毒,目前医学能力还不足以将其检测出。

以上这两类人群就不是简单的恐艾情绪那么简单了,他们可能患上的是另一种病,与艾滋病有关的神经症——艾滋病恐惧症。

恐艾症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国外报道,它是一种特定的混合性神经症,全称是艾滋病恐惧症,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恐惧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

目前广泛认为的恐艾症是指患者反复接受血清检测,结果呈阴性,而患者一直坚信自己有艾滋病的相关症状。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恐艾症大致可以分为5型:

(1)焦虑型:患者主要以情绪焦虑为主,主要表现为感到恐慌;

(2)强迫型:包括思维和行为强迫两种,主要表现为反复检查躯体上的可疑体征;

(3)恐惧型:主要表现为害怕与艾滋病患者接触;

(4)疑病型:主要表现为即使多次血清检测结果为阴性恐艾,仍然十分坚信自己患上了艾滋病;

(5)抑郁型: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现象。

恐艾症的原因分析

1.存在高危行为。

在我国高危性行为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且早期艾滋病患者主要以男性同性恋者为主。国外临床工作者指出,艾滋病恐惧症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性病恐惧症,特别是梅毒恐惧症。

随着我国艾滋病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各大媒体对艾滋病宣传力度的加深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在有过高危行为(如共用针具、不安全性行为、不安全拔牙、多个性伴侣等)之后恐艾,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

多数患者发生高危性行为后整日郁郁寡欢,身体上稍有不适就与艾滋病的症状联系起来,同时由于这种行为的罪恶感,内心充满矛盾,更加加深了他们的恐惧感。

有关数据显示,艾滋病感染者和未知感染者人数是1:4~1:5,即确定1个感染者后,一般有4~5个已经感染但本人不知道的感染者。

Kaufman等的研究也指出,在我国的男同性恋人群中,大约有80%已经结婚,其中只有不到10%的人在性行为时会使用安全套等保护措施。

有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求询者知道“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减少艾滋病的传播”,但其中近50%的人群不使用安全套,即求询者的知、信、行不统一,大大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概率,这意味着相当数量的人群在日后可能发展成为“恐艾症”患者。

2.缺乏艾滋病相关知识

由于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的不到位,恐艾症患者一般都知道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治愈艾滋病的方法,但对艾滋病多有不正确的认识。调查表明,仅10%的人理解什么是艾滋病和了解艾滋病毒是传播途径及过程;有超过50%以上的人认为共用生活用品可导致传染,甚至有7O%以上的人害怕与艾滋病患者接触。超过半数的恐艾者认为疲乏、体质量下降、睡眠质量差、皮疹、淋巴结肿大等自主神经症状是艾滋病的特异性症状。

恐艾症患者在有过高危性行为之后,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而当其身体因过度恐惧出现疲乏、体质量下降等症状时,就会错误地认定自己感染上了艾滋病。

大部分恐艾症患者都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可通过网络、专业书籍及专家咨询等各种渠道获得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对艾滋病有一定的了解,但常常一知半解,同时由于通过网络获得的知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严重加深了他们对艾滋病的恐惧感。

3.心理因素影响。

有报道称心理承受力较差、敏感多疑、脆弱者更容易患上恐艾症,他们一旦发现自己有过高危行为之后就会不断的做相关的抗体检测,且即使检查结果呈阴性,也仍然相信自己可能感染上了艾滋病。

有研究报告显示,149例艾滋病咨询者中71.4%的咨询者存在焦虑、抑郁、失眠,怀疑,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其中焦虑最为多见。

Vuorio等的研究中,8例恐艾症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或坚信自己已患上艾滋病,甚至有3例患者出现自杀行为。

Kausch的研究也表明,罹患或存在潜在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由于其强烈的自我嫌恶或羞耻感,患者更加可能有错误的认识,坚信自己已感染艾滋病,导致患者出现高度恐艾症。

恐艾_美国恐艾专家 恐针头_恐艾脱恐

恐艾症,越恐越严重!

很多“恐艾症”者无法摆脱恐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会反复生病。比如感冒、低烧、腹泻、起疹子……这类人群长时间处于焦虑的状态,机体的免疫力会下降,很易诱发疾病,而一旦出现这些表现,“恐艾”者就会加深疑虑,更加焦虑,致使疾病反反复复,处于恶性循环的状态。

晓晓,女性,在发生高危行为后就出现了恐艾表现。尽管在第四、六、七周进行检查都显示艾滋抗体为阴性,却依然臆断自己受到了感染。

她说:我第一二周感觉全身无力,头晕;第三周又出现淋巴痛,口腔溃疡;第四周刚刚有点缓和,第五六周又开始感觉肌肉酸痛,偶尔出现肌肉跳痛,现在到了第七周,变成背痛感觉呼吸困难……这不是艾滋病的表现,那又是什么……

越恐越严重。

如何远离“恐艾症”?

1.消除对HIV的误解,别谈艾色变。

HIV自从鸡尾酒疗法被发明,艾滋病已经成为一个慢性病,不仅坚持治疗可以活到理论寿命,而且并不会影响生活质量,我们再也不需要像上世纪80年代一样认为:HIV阳性=等死。

2.相信科学检测。

在窗口期以后做了HIV抗体或核酸检测为阴性即可完全排除感染的可能,不要再去别的医院一次又一次的检查,也不要对科学的检查结果猜疑,不要产生恐惧心理,相信科学的检测结果。

3.不要相信症状。

一些与艾滋病相似的自身症状不一定是感染了艾滋病,临床上感染艾滋病的出现急性症状患者为少数,不要胡乱猜疑。

4.尝试转移注意力。

巨大的心理冲击使患者的心理一时难以承受,转移注意力并不是逃避,而是给患者心理一个缓冲,虽然转移了注意力,但是潜意识却在积极的应对处理,摆脱恐艾症。

5.寻找专业的帮助。

如果恐惧非常严重,已经不能正常工作生活,甚至有自杀倾向,请寻求心理咨询师或者精神科医师的帮助,心理咨询师在恐艾应激阶段进行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必要时服用相关药物治疗。

要想从根本上预防和远离艾滋病,人们最应洁身自爱,不尝试危险行为,不抱侥幸心理,对自己、家人以及整个社会都要负起责任。

参考资料:

[1] 阮叶[1],王红红[1],熊杨[1].艾滋病恐惧症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11):39-41.

[2] 李明颖,毕颖,汤超,等.I49例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求询者知信行情况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1,17(2):16O-162

[3] 李学云,刘莹,牛姬飞等.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 中国热带医学 》,2013

[4] Vuorio KA,Agrel/iE,Lehtinen V.Eight case of patients with unfounded fear of AIDS[J].Int J PsychiatryMed,1990,20(4):405—4l1.

[5] Kauf man J, Jing J . China and AIDS—the time to actisnow [J].Science,2002, 296(5577):2339-234

[6] Kaus cho, Irrational fear of AIDS associated with suicide behavior [ J ]J Ps ychiatryPracet, 2004,10( 4 ):266 — 271

上一篇:2019年全球艾滋病患者第二例治愈,第一例成功治愈在12年前

下一篇:宣布艾滋痊愈,消息是真是假?

相关推荐

性病百科

扫二微码